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首頁 > 音樂戲劇 > 客家童謠

客家童謠

「童謠」,顧名思義其功能就是要給兒童傳唱的歌謠,自古以來,每個民族、每個族群幾乎都有屬於該民族與該族群的童謠。童謠的特性是保存先民的語言,但是童謠的語句較為簡單,音域較為狹窄,歌詞或有深意,或隨韻湊句,唸起來自然順口,歌詞逗趣。

一般而言,童謠可分為唱謠與唸謠兩部分。唱謠的部分指的就是兒歌,旋律性較強,可以歌唱的童謠,唸謠為吟誦或唸頌形式,只有語言旋律,沒有音樂曲調,但有節奏的律動美感、高低的聲調變化,以及趣味的故事內容,屬徒歌式吟唸。客家傳統的童謠大都屬於唸謠,近代才加以譜曲或是新創兒歌。它原本只是可以朗朗上口的語言教材,因此,故事內容不必太強調它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客屬祖先往往以常見的事物,編成童歌教唱,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押韻,以奠其賦詩作詞的基礎。

客家童謠依內容及用途,大致可分為三類:

()敘事抒情類
多半是孩子代替唱出婦女心聲的歌,題材有育兒、嫁娶、回娘家、為人媳等。值得注意的是,未見被公婆或丈夫打罵的童謠,也沒有發現關於女人纏足的童謠。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客家婦女早年跟隨丈夫開墾荒地,和丈夫享有同等地位,也印證了客家婦女不纏小腳這件事。
此類童謠很少與兒童生活有關聯,反而貼近大人生活的描寫,或多或少反映了當代政治或社會意涵。

()逗趣類
這類童謠充分流露了客家孩子純真無邪的天性,以孩童在遊玩中互相逗弄、取笑而產生的童謠為最多。客家童謠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不少記述人物的童謠,隨口趁韻,雖以調侃、揶揄為目的,但因充滿滑稽趣味,且戲而不謔,普遍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遊戲類
遊戲類的童謠,傳承下來的很少,遊戲的動作若沒有詳實的文字記錄,就很容易流失。前兩類的童謠中,有些本來可能是遊戲類的童謠,但遊戲的動作沒有傳承下來,因此成了徒有聲音的童謠。客家遊戲童謠,大多屬於群兒遊戲歌,環境影響了孩童的遊戲觀,童謠裡可以看到客家兒童的團結力、凝聚力、族群的認同力和向心力。

客家童謠的句法,以長短式居多,即同一首歌中的句子有長有短,但排列尚有規則。 句子的字數以三言、五言、七言為主。這些長短的變化,像極了孩童活潑的天性,又不失節奏感。至於押韻,客家童謠雖然有押韻,但也很喜歡轉韻,因此有非常寬闊的創作空間。有些童謠為了押韻,會將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扯在一起。

客家童謠中,可以看到許多的「變形」,只要兩首童謠中韻腳相同,或意思稍稍接近,就能把它們切割下來,拼湊在一起。甚至有採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一首童謠的後段,移接到另一首的後段;也有的把完整的兩首童謠,一前一後銜接成一首,這樣的移接、拼湊,除了得到改造的趣味外,還有韻腳連響所帶來的歡愉。移接的痕跡,幾乎全靠韻腳的搭架,至於意義的連貫,就不十分講究了。

童謠是長輩教導小孩認識周遭環境、瞭解生活語言的好工具。客家先民在窮鄉僻壤中謀生,物質生活大多是貧乏的,透過教小孩學習詼諧有趣的客家童謠,或是小孩間相互調侃,讓生活增添更多樂趣。現代保存及傳揚客家文化已成顯學,許多學者或文史工作者收集童謠出版或作為教材,部分童謠被創作者拿來譜曲,也有詞曲新創的童謠,在中小學鄉土語言教學的教材中,都會收錄幾首唸謠或創作兒歌;也有民間及政府單位辦理客家兒歌徵選,鼓勵大家多創作。

四海唱片於19888月推出《客家童謠專輯》,由苗栗大湖人涂敏恆先生取材傳統童謠、令仔、唐詩,加以譜曲。次年漢興唱片邱從容推出了也是由涂敏恆先生譜曲的《伯公伯婆》傳統童謠。新竹縣新豐鄉人孫金清於19891990年出了二卷創作客家童謠錄音帶《明星客家童謠第一集、第二集》。1998年教育部開辦培訓鄉土語言師資班,並於2000年開始辦理全國學生閩南、客家、原住民等語的鄉土歌謠比賽,開放鄉土語言教材的編輯與出版。兒童文學作家及作曲家紛紛加入兒歌創作行列。

新竹縣政府於1997年起舉辦「客家新曲獎」,第一年未分組別,第二年起分為一般歌謠組及童謠組。2007年客委會首度舉辦客語現代童謠歌詞創作徵選。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