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是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原是明末清初從大陸移民而來的客家民間小樂隊,主要功能是在典禮儀式、迎賓與宴饗的演奏,其演奏形態可分為「吹場」與「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

 

其中「吹場」分為大、小吹場兩類。「大吹場」以大嗩吶為主,鑼鼓為輔;「小吹場」以小嗩吶為主,絲竹鑼鼓為輔。演奏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北管亂彈戲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弦索」也分為兩類,一為絲竹樂器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多為弦譜、民間小曲等;另一則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大部分是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早期的編制是純然的「吹打」樂,亦即只有「吹(吹管樂器)」和「打(鑼鼓)」兩類的樂器而已。這些基本的樂器組合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又以「嗩吶」最具代表性。所謂鼓吹,顧名思義為鑼鼓樂器與吹管樂器的組合演奏型態。

  • 吹管樂器:早期以「嗩吶」為主,目前,客家八音使用的嗩吶,前面七個音孔,後面一個音孔,是客家八音的主奏樂器。
  • 鑼鼓樂器:早期編制較為簡單,以「通鼓」、「碗鑼」、「鑇子」與「本地鑼」為主。

(1) 通鼓-又可稱作「堂鼓」,演奏時,通鼓擔任指揮的角色。

(2) 碗鑼-即「小鑼」。演出時,擔任裝飾性的演奏,常由嗩吶演奏者兼任碗鑼的敲擊。

(3) 鑇子-即其他樂種所稱之「小鐃」或「小鈸」,為八音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擊樂器之一。

(4) 本地鑼-即「平面鑼」。吹場音樂中,鑼敲擊點為每小節的第一拍,加強小節的力度。

 

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八音的功能也逐漸擴充。從原本典禮的吹打增加了提供娛樂、欣賞的絃索樂─以絲竹樂為主─故客家八音開始從傳統戲曲或廣東音樂中吸收了許多擦絃、彈撥樂器。在絃索樂當中,又發展成以嗩吶為獨奏樂器,演奏各式民謠、小調,或模仿戲曲唱腔而成的「吹戲」樂。以嗩吶為獨奏的客家八音即民間俗稱的「丟滴」。隨著民間嗩吶技巧的高度發展,「丟滴」逐漸取代了原始的吹打樂而躍升為客家八音的代表。此外,受到戲曲的影響,客家八音的鑼鼓也吸收亂彈的武場而與其編制相同。於是樂器的編制也相對的豐富了許多,形成了吹、拉、彈、擊等四種樂器的編制。

 

1.  吹管樂器:

(1)  烏嘟孔-即「管」,屬雙簧樂器,在客家八音中屬於伴奏樂器。

(2)   簫-即一般所謂之「笛」。此樂器在客家八音中屬於伴奏樂器。

 

2. 擦絃樂器:

(1)  二絃-又稱「殼仔絃」,其他樂種多稱為「小椰胡」,屬高音拉絃樂器。此樂器在客家八音中,擔任重要的伴奏角色。

(2)  胖胡-又稱「胡絃」,其他樂種多稱為「大椰胡」,屬中音拉絃樂器。為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伴奏樂器。

(3)  喇叭琴-客語俗稱「叭哈絃」(鼓吹絃),屬中音拉絃樂器。喇叭琴的音色非常特殊,與嗩吶的聲音有點類似,卻與整個樂隊的音色不太融和,因此,使用機率的多寡,各團考量不一。

(4)  吊龜-又書為「吊規仔」、「吊鬼仔」,又稱「頭弦」。屬高音拉絃樂器。後來改以「京胡」代替,仍稱吊龜。此樂器是八音樂隊中較不重要的伴奏樂器,可有可無。

 

3. 彈撥樂器:彈撥樂器的加入是更晚近的事,由於當時廣東音樂樂器比較多種,也促成八音使用樂器的種類上添加了不少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加進了揚琴和三絃。

(1)  揚琴-又作「洋琴」、「蝴蝶琴」,屬擊絃樂器,為客家八音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

(2)  三絃-分為「北絃」、「南絃」兩種,客家八音均採用,但因三絃的技巧較為困難,所以一般少用。

(3)  秦琴-又名「秦漢子」,為客家八音唯一的低音彈撥樂器。

 

4. 鑼鼓樂器:

(1)  北鼓-即其他樂種所稱之「單皮鼓」。因其體形笨重,攜帶不方便,所以現在常用梆子代替。

(2)  敲子-即其他樂種所稱之「梆子」,分為高音和低音兩種,一般客家八音使用的是高音梆子,代替單皮鼓的任務,有指揮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擊樂器。

(3)  板-即「綽板」,用以節樂,現在很少用此樂器,多用竹板代替。

(4)  夾塞-即「竹板」,用以節樂,為客家八音班常用的擊樂器。

(5)  噹叮-即「小錚鑼」。在吹場音樂中不用,而弦索音樂中主控全曲的速度。

(6)  外江鑼-即「京鑼」。偶爾代替本地鑼的功能。

 

此外,客家八音在南部的發展與樂器的使用,也與北部不同。六堆地區的客家八音團,現今的編制為三到八人的樂隊。曲目當中,除了幾首固定的「大吹曲」如【大開門】、【大團圓】,一定得用嗩吶來主奏之外,其他古曲也可以用「直簫」來當主奏樂器。因此南部客家八音只有「大吹」及「簫仔調」之分,並沒有如北部客家八音的「吹場樂」與「弦索樂」之分。例如內埔吳阿梅的觀念之中,除了【大開門】、【小開門】、【緊團圓】、【慢團圓】一定要以「響噠」的編制來吹奏之外,其他的樂曲只要頭手(嗩吶手)的功力夠,以嗩吶或直簫,甚至「橫簫」或「把烏」來吹奏都可以。嗩吶及簫都可以配上弦樂器來合奏,但如果是「響噠」的編制,就只能使用嗩吶及打擊樂器來合奏。

 

客家八音的發展過程中,其演奏曲目擴增,樂器種類也多樣化,而且演奏型態也從單純器樂演奏,演變為另外又加入戲曲唱腔與山歌小調演唱的音樂種類。1940年代後,客家八音不只吸收傳統戲曲或廣東音樂的樂器,連西洋樂器如:小喇叭、薩克斯風、中山琴、手風琴、電子琴、電吉他等,也曾經加入八音的行列。而且有趣的是,西洋樂器加入後,不但沒有喧賓奪主,反而能襯托出八音的美感。

 

客家八音表演文化令人驚異之處,不僅在它的嗩吶技巧,也在於它的包容性:所有樂種的音樂,無論樂器或曲目皆可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大量吸收其他音樂的表演內容後,做適度的調整與改變,仍能保有其獨特的音樂風格。此現象一方面顯示客家八音強韌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也賦予當代一種深刻的啟示作用:它們不但值得保存,同時也仍然有許多發展性與可塑性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