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首頁 > 音樂戲劇 > 其他

撮把戲

林炳煥先生,雖然出生在六堆地區的內埔客家人,然而後來遷居到新北市的三重地區,近年來更成為新北市家喻戶曉的撮把戲藝師。今年高齡八十六歲的林炳煥先生,人人稱他為「三叔公」。他可說是傳統客家戲曲界的國寶,一生大概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都是以跑江湖為職;這種工作需要會唱戲,又得遊走江湖...沒錯,三叔公,就是在台灣所剩無幾的客家「撮把戲」師傅之一。我們知道專演客家戲的藝人,在內台戲沒落的那一段時期,紛紛將市場轉於室外的落地掃,唱些客家小調,或是演出三腳採茶戲,一邊賣藝,一邊賣藥,這就是「撮把戲」。這樣子的發展,可以看出,許多跑江湖賣藝的撮把戲藝人,都是來自於戲班的演員,可是林炳煥先生,他並非來自於戲班,但卻誤打誤撞得走入了撮把戲這一行,且曾經將他的戲團經營得有聲有色。

民國十六年,也就是昭和二年,在萬巒鄉的四溝水社區,剃頭師傅林得榮先生的兒子誕生了,師傅將他取名為林炳煥。林炳煥有一位哥哥、一位姐姐,是剃頭師傅最小的兒子,他從小就是一副鬼靈精怪的模樣,頭腦相當的靈活,因次當時豐田國小的校長,對他印象特別深刻,雖然在日治時期小學的入學年齡視為八歲,校長卻特例的打破這個門檻,來到替頭師傅的家,遊說林炳煥的父親,讓他可以提早入學。他們二位也在父親的理髮店工作,唯獨林炳煥對於這項工作不感興趣。

當時在日治時期的國小入學年齡門檻是八歲,而在林炳煥七歲時,當時的豐田國小校長,看見林炳煥一付鬼靈精怪的模樣,就到他家去,遊說其父母,希望他能提早入學。日治時代的國小教育一共是八年,前六年是小學教育,後兩年的教育則稱為「高等科」。林炳煥在小學畢業時,因無心在家幫忙,做剃頭師父,加上他頭腦靈光,對於念書還滿有興趣,因此他便選擇繼續升學。 林炳煥所念的高等科學校是現今屏東縣的內埔國中的前身,在中日戰爭期間,是為一所農業學校,算是職校的一種。在結束了高等科的學業後,當時林炳煥十五歲,他便去投考糖廠的化學研究員,要考取糖廠的研究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許多人考了兩三次才考上,而林炳煥則是一次就上榜。他的頭腦相當的靈活,許多事情只要看過一次,便可以學會,他說就讀國小時,常去看「天華」雜技團的演出 ,那些把戲,只要看過一遍,回到家他就有辦法自己學會,舉凡倒立特技都是看過一次就會的;還有日治時期的當紅女藝人~李香蘭所演的戲、唱的歌,林炳煥也是觀摩個幾次,回家就自學。

三十七年底,林炳煥二十一歲時,就開始跑江湖了。第一次的表演就是在屏東縣的內埔市場,市場裡邊也有一間內埔戲院。林炳煥就在戲院外的老市場,一人在那裡打鑼鼓、唱歌。他第一天在內埔市場表演時,只是想要自娛娛人而已,並沒有想到要結合任何的商業行為;沒想到他一開始唱時,便吸引了人潮,許多有共同志向、對民謠、傳統客家歌曲有興趣的人,也都加入了林炳煥的表演,比如說當時內埔的一位小兒科醫生,很喜歡唱流行歌,也趁林炳煥演唱結束時,唱起歌來;還有竹田鄉的二崙村,有一位理髮師傅~鍾成尚,他拉弦拉得相當好,擅於拉流行歌曲,也一起加入,最後就變成一個同樂會了。那天他們所唱的歌有採茶唱、流行歌曲,曲目中西合璧,吸引了相當多的群眾前來觀賞,甚至連戲院裡的人都跑來聽了呢!當時還在戒嚴時期,聚集了這麼多人,變成了集會,因此他們剛開始在那裡唱歌心中還是的怕怕的,不敢開懷的唱。那時候內埔鄉的鄉長~鍾梅貴,他對於林炳煥等人在市場賣藝的行為抱持著相當通融的態度,他對他們說:”不用怕,有事我來擔保,有人找你們麻煩的話,就說是我要求你們唱的,你們就盡量的演出吧!”。

那兩晚在內埔市場的初試聲啼,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聆聽,林炳煥心想:原來有這麼多人喜歡聽歌啊!那麼我就來試試賣點東西,看看是否能賺點小錢。於是,第三天,他就去買了梅子餅,自己分裝,三個包裝可賣五塊錢,那天晚上,林炳煥就賣了一百多元,那時一般勞工的日薪大約是二十多塊錢,而林炳煥邊賣藝邊賣梅子餅就賺進了一百多元,於是他更確定這份跑江湖的工作了!他開始在內埔鄉的各個村莊,開始跨鄉賣藝,麟洛、老北勢、田心村、富田村這些內埔、麟洛、萬巒的村莊都跑遍了,他便開始把其觸角延伸到屏東縣外,跑到高雄美濃、旗山了。之後林炳煥便開始找一些學過三腳採茶戲的人來客串,這時就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撮把戲」團了。

林炳煥回憶他在日治時期所看過的撮把戲表演,大多是一些特技、雜耍、武術的表演,並沒有唱山歌。他回憶道: 南部最有名的江湖人士有三位,算是比林炳煥高一"級"的前輩:他們是號稱「把戲古」的鍾明光,他是彈奏古箏來賣藝的,與他擅長武術方面的弟弟鍾明虎,還有他們的伯父鍾萬登,這三位都是內埔人,都曾到過中國大陸習武、特技。

林炳煥他本身就是一個喜歡唱歌的人,喜歡唱所有種類的歌,包括山歌、日本流行歌曲等。這也是因為他在新竹的銀行上班時,經常會有些戲院的招待票,他的表叔對京劇等戲曲沒有興趣,都會把票送給林炳煥。林炳煥經常光顧的戲班,其演出的戲碼,林炳煥馬上就能學起來。三叔公常常說自己對於音樂、戲曲有很高的興趣,在外頭看人家表演,回到家就會哼哼唱唱模仿起來,而只要是他有興趣的東西,他都有能力自學。他常說,只要是他心裡覺得,學習這些東西沒什麼困難,他就一定學得會,而如果在學習之前就先畫地自限,他鐵定學不會。林炳煥對於他有興趣的東西就是這樣,鎖定目標,不預設立場,就一定可以成功。因此林炳煥在出獄後的工作是跑江湖賣藝,他所賣的藝呢,就是他經年累月看戲、觀察別人的技藝而自學而來的 。

林炳煥最初的撮把戲生涯只侷限在屏東、高雄地區,但後來慢慢地有了勇氣與信心,便離開他熟悉的土地,往北發展;離開故鄉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當時內台戲逐漸沒落,許多戲班都結束經營,戲班演員們轉而跑江湖作撮把戲;而撮把戲雖然不是像農作物一樣有季節性的產物,可是它可是一種季節性的江湖生意。什麼是有季節性的江湖生意?因為在當時的農村社會裡,南北部的農作生成時間不一樣,因此在北部的休耕期間,農民們較不敢花錢,可是南部的天氣不一樣,一年經常有好幾獲,因此農民們工作辛勞,也會有職業傷害,如筋骨痠痛等毛病,在加上收割期間是有收入的,生意也會比較好做,因此這些北部的戲班或是撮把戲藝人也會南下來做做南部人的生意。林炳煥就這樣認識了許多戲班的朋友,隨而跟著他們往北部發展。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