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modname

首頁 > 音樂戲劇 > 其他

撮把戲

民國九十年起,林炳煥陸陸續續的到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作客家音樂的交流與演出:如與苗栗北苗的客家協會一起到大陸做表演,陸陸續續去了廣東四次;、九十三年到雲南一次;九十六年林炳煥與台灣的「全球客家郵報」受四川的客家文化社團邀請去表演;九十六年,全球客家郵報受韓國環太平洋聯盟邀請也是透到韓國釜山的慶星大學做交流,參加的國家有韓國、日本、台灣、新加坡,四國六團的表演,在那裡進行了一場友誼賽,林炳煥一聽見有獎盃作為榮譽禮物,便卯足了全力,打鑼鼓、演猴戲、翻筋斗樣樣都來,果真獎盃落入台灣團。
 
三叔公林炳煥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成立一個客家的演藝協會,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傳承客家文化,將他身懷的客家技藝,能夠藉由這樣的一個協會,以及三叔公的指導,延續傳統客家戲曲。他在三年前(民國九十七年)有了這種想法,便開始去詢問該如何申請一個演藝團體,蒐集所需的一切資料,拜訪許多客家名流,終於在次年,也就是民國九十八年的八月,「中華民國三叔公客家傳統劇演藝協會」正式成立與運作。
 
林炳煥的退休生活,就是這麼的精采,教學、表演從不間斷,他對於客家傳統文化相當的重視,只要有人肯學,他一定會盡心盡力的把自己所會的教給學生,希望他這一身的技藝將不致失傳,可以不斷的延續下去。
 
跑江湖性質的撮把戲團,其樂器編制是精簡的,人數也不多,通常後場的人員會有一位二弦師傅、一位鑼鼓師傅、二位前場演員,有時候前場演員還得兼後場的鑼鼓點。林炳煥在跑江湖時並沒有固定的樂團與前場演員,團員都是臨時組合而成的,而他們使用的樂器也都以傳統樂器為主。
 
敲擊樂器可說是整個撮把戲的領導者,其他的樂器會聽到鑼鼓師傅所給的信號,而知道即將演出的曲目。演出三腳採茶戲時,鑼鼓師傅也需要配合演員的動作,或是對話,適時的做出鑼鼓打擊來增加氣氛。
撮把戲的鑼鼓師傅雙手各持一至二個鼓棒,其持法為:左手的食指與中指持一根鼓棒,大拇指與食指持竹板,右手大拇指與食指間、無名指與小指間各持一根鼓棒,這樣鑼鼓師傅就可以同時打擊六種樂器:「敲仔」、「金齊 仔」、「大鑼」、「小鑼」、「通鼓」與「竹板」。
 
「敲仔」、「金齊仔」、「大鑼」、「小鑼」、「通鼓」與「竹板」
 
由於時代的變遷,「撮把戲」已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時代背景與環境,至今「撮把戲」於民間已相當罕見,因此楊秀衡夫婦與林炳煥,可說是目前僅存的「撮把戲」民間藝人。由於客家「撮把戲」藝人紛紛凋零,而年輕一輩的興趣往往跟隨時代潮流而多變,因此民間藝人身上的傳統技藝與音樂,並未得到適當的傳承,其紀錄與保存工作,因此而顯得更加迫切且重要。
 
而由於民間與政府,對於客家文化的日益關切與重視,因此民間也出現一些融合了「撮把戲」音樂與技藝的表演團體,例如客家布袋戲團「戲偶子劇團」,便曾搬演融合了傳統「撮把戲」的偶戲表演。又如高雄縣也出現一立案之民間團體「高雄縣客家文化撮把戲團」等等。而也有一些客家樂舞團,除了演出客家山歌調,也將於街頭巷尾演出的客家「撮把戲」帶上舞台。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